一、准备好相关记录工作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在做实验的时候,不可能记住做过的每一步,所以用笔记录或者做标签是最好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好是随时记录。而且还要详细,因为一个很小的细节可能就是实验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如果没有记下这个细节,实验出问题了就难以找到原因。写作前可以准备几个本子,记录重要的相关内容。
1. 实验记录本(包括试验准备本),这是首当其冲必不可少。
2. Idea记录本,每次看文献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先记下,由此产生的idea更不能放过,这可是做研究 的本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后翻翻会更有想法的。
3. 专业概念以及理论进展记录本,每个人不可能对自己领域的概念都了如指掌,初入门者更是如此,这时候小小一个本子的作用就大了。
4. 讲座记录本,这本本子可能有些零杂,记录听到的内容,更要记录瞬间的灵感,以及不懂的地方,不可小视!
二、论文写作前的心理建设
先想先写最后做,做研究之前,必须想清楚:结果能不能发表?发表在哪里?在未搞清“写什么、发哪里、自己研究与同类研究有何出色之处”之前,就不要动手做!
看文献!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的、要知道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同的东东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就是阅读文献及思考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
三 、如何获得好的idea
1、大量地、仔细地阅读文献,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不能急于求成。
2、总结感兴趣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很有意义的课题;
3、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从中发现切入点;
4、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思维的闪光点;
5、细致地拟定方案,论证可行性。
四、怎么阅读文献
要注意,获得良好idea的基础前提,是在科研前必须弥补基础知识,广泛阅读文献是支撑。硕士至少查阅600篇,粗看300篇,细看100篇,研读50篇。博士至少再多一倍,
拿到一篇研究性论文,先看标题,立即停住,问自己几个问题:
1、想想别人这文章是怎么做的(可参考材料方法)?会做哪些内容来说明其标题?
2、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吗?
3、如文章是近半年内发表的,该文章解决了什么问题?引出了什么问题(结合你看的综述)?接下来仔细看摘要,就知道你的想法是否与别人吻合?
4、看完实验结果,再思考有什么地方不完善?有没有深入或拓展到底?一般来说,SCI-3分以下的文章只可能做了一部分机理,下面肯定有东西可做,关键是你自己要思考,去发现。
好了,说了这么多,可以开始动笔写论文了,如果前期这些准备工作做到位,相信写论文不再会是 一件很困难的事,发到理想的目标期刊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