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终审拒稿的概率大吗?SCI终审录用几率高吗?下面小编来回答作者这个疑问。

一 、终审到底审什么?

可以说,SCI外审是难度最大的,终审就是最后的决策了,理论上来说,拒稿率是要低于外审阶段的,但这并不代表就绝对安全。主编终审要从期刊的层面对论文进行全面考量:

论文的创新意识

论文相关的基金

作者的个人情况

论文的学术价值

论文和期刊的终极匹配度

终审的流程可能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这个阶段一般由编辑部内部决定,也有可能会给作者提出一些修改建议,大概率是小修,然后接收,但不排除拒稿的可能。

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存在,就是作者投稿后,未经外审直接进入终审,这往往不是一个好消息,被拒是大概率了。



二 、为何近年来终审退稿率上升

一些作者可能会有疑惑,记得以前论文进入终审阶段后都是接收的,导致大家觉得终审就是走个过场,最后肯定是能接收的,为何今年来经常听到有人说在终审阶段被拒呢?

其实,这不是说论文的质量下降了,而是现在的学术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终审退稿率上升了,根据统计分析,终审被退稿大概有如下原因:

投稿量激增

期刊内部调整

论文伦理问题

学术诚信问题

论文选题原因

另外也和期刊有关系,不同期刊的录用率是不一样的,越好的期刊录用率越低,初审就能刷下去绝大部分投稿人,即使在终审阶段,一样可能会被拒稿。

1.顶级期刊(影响因子前 10%)

比如人所共知的CNS,《Nature》录用率低至 5% 以下,其严格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要求使得多数稿件止步于此。

2.中高影响力期刊(Q1-Q2 区)

理工科领域如《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影响因子 8.9),录用率通常在 15%-25%。

3.中文核心期刊

国内核心期刊竞争激烈,北大核心录用率普遍低于 10%,南大核心(CSSCI)仅 5%-15%。部分热门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因投稿量庞大,录用率甚至不足 5%。

可以说,能走到终审的论文,基本上已经不是写作方面的问题了,大概率是编辑部出于宏观层面的考量,才会将作者拒稿,说白了,大部分都是客观原因居多,和作者以及论文本身关系不是特别大。当然不排除极少部分是因为学术不端。

我们曾见过有的作者在终审阶段被退稿,是因为有另一个学术大佬也投了同一方向的文章,编辑部在题材撞车的情况下,决定拒绝普通学者的文章,这也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

另外有的是因为版面调整,或者是出版策略调整,不再刊发这个方向的文章,这更是和作者无关了。

不过,现在随着内卷程度严重,一些在外审阶段已经被建议接收的论文一样在终审阶段被拒稿,这可能是和论文本身的质量有关了,因为收到很多更好的论文,又发不了那么多,所以只能优中选优,淘汰一些相对不那么优秀的论文。

即使被拒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修改后重新改投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