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作者在投稿之后,担心大修给的时间过短来不及修改,或者修改不充分导致拒稿。而有的作者,大修的稿件很快修改好了,担心提交太早不合适。那么期刊投稿大修一般多久返回比较合适呢?下面来回答这个疑问。
一、什么是大修
大修(major revision)和小修(minor revision)都是相对而言,大修与小修并没有十分确切的分界线,更多的区别在于审稿人和编辑的倾向。
大修往往针对论文的核心内容提出,审稿人可能会认为论据无法验证结论,或者结论本身有问题,需要作者补充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个问题,比如补实验补数据。
也有可能审稿人和作者在关键问题上有不同看法,需要探讨。我们也遇到有的作者反映,审稿人根本就没认真看或者没看懂他的文章,于是给了个大修。当然,这肯定还是小概率事件。
遇到大修千万别气馁,审稿人要是真的不认可这篇文章,就直接拒绝了,只要给大修,那就是有希望,有的时候,审稿人给了拒绝,编辑还有可能给大修,那就充分说明编辑保留这篇稿源的意愿更加强烈一些,只要好好修改,完全有可能接收。
二、 大修的修改内容
无论大修还是小修,无论收到多少条意见,无论这些意见有多么抽象且难以回答,都要遵循这条原则——针对审稿人提出的每一条修改意见,逐一回复和解答。
大修意见有很多种,通常集中在以下方面:
内容/数据/实验方法不足
主要论点不明确
理论框不够完善
研究方法问题
文献综述不足或者更新
相对严重的语言问题
逻辑与结构问题
细节优化需求
学术质量问题
这其中,语言问题和文献问题相对来说最好解决,一些细节性问题难度也不是很大,但其他方面就没那么容易了,特别是补实验补数据这样的意见,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至于要不要这样做,每篇文章面临的情况都不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
有的大修意见很让作者头痛,因为如果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来,几乎和重写没有什么区别,作者又要如何选择?
这个和期刊以及编辑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如果是梦中情刊,而且编辑也比较认同审稿人的意见,自己的时间也不是那么紧张,就可以考虑。
关于审稿人的意见,很多新手作者可能会有一种战战兢兢的心态,其实大可不必,虽说大多数审稿人都是比较客观严谨的,但并不代表审稿人的意见就永远百分百正确,也有认知偏颇然后给出比较离谱的意见的情况。
发论文多了就知道,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意见都有,遇到哪种情况只能说是门玄学,但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如何应对,先好好沟通,尝试说服对方,如果实在不行也没有办法,说穿了最坏结果无非是拒稿而已,转投其它期刊就是。
三、大修的时间
大修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一般在15—60天左右,多的也有六个月,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需要重视的是,编辑既然给出这个期限,就意味着他已经充分估计好了作者所需的时间,不会太少也不会太多。在预计完成的时间上会加一些,也就是留好一定余量,除了特殊情况外,一般都是可以正常完成的。
知道时间以后,作者可以预估一下自己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和其他的学习和工作会不会有冲突,如果预计不够,那么可能要做一些调整,或者申请延期。
至于什么时间返回,这可是很重要的,有的作者拿到了两个月的修改期,结果一星期就返回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修改稿,还是大修,很有可能作者连修改意见都没有吃透,想要改到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真的在一周内改完,那么不妨先放几天,回头再看看,说不定这时候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了。
当然,也不要掐着点返回,给了60天,在第59天返回,如果这样安排,有可能一路拖延,结果到了期限前还没改好,或者改得不理想,太晚提出已经无法申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