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期刊是邀请的各位大牛老师审稿,但是老师们大都比较忙,有些稿件的审稿就交给了手下的博士生。

导师审稿和学生审稿的思路就大不一样了,导师会从更高的层次来看问题,而学生就会纠结到底是拒稿还是大修,因为实验结果正确,但是内容中出现了诸多错误。

题主的纠结就在于不清楚什么样的错误可以决定一篇稿件的去留。

抽象一点说就是题主无法区分什么是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里面主要矛盾已经很清晰了,就是决定这篇文章的去留主要就是看文章的质量而不是人情或者其他的东西,主要矛盾抓住了,但是题主在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时纠结了,到底什么才是判断一篇文章质量高低的因素呢?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这里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爱因斯坦将自己关于相对论的论文投出去,但是里面拼写错误连篇,内容高深但解释不够详细让人很难理解,但是不妨碍他得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结论,这样的论文你是因为他解释不够详细拼写错误过多而拒稿,还是因为这个划时代意义的结论而给他个大修的机会呢?

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极端和理想化,但是意思大概如此,评判一个论文是否拒稿的主要因素还是看这篇文章的逻辑是否科学,数据是否真实,结论的创新性是否符合这个期刊的档次,如果这些内容都很出彩,但是在细节上有些瑕疵,我觉得还是可以给个大修的机会的。

不过这也跟审稿人的观念有关,比如说我导师就跟我们说起过他的审稿习惯,他拿到稿件第一眼先看实验结果的图片,图片难看或者数据模棱两可大概率就是要拒稿的,这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图片对于我们学科还是很重要的,实验结果图片如果不够清晰好看那么实验设计和逻辑大概率也是不过关的,读者理解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这样审稿背后的逻辑还是更加看重文章所讲述的那个故事本身的价值。

当然,不同的审稿人有不同的风格,有的审稿人就是因为论文中太多的语法错误,读起来太费劲,不愿意浪费时间就直接拒掉,有的审稿人可以忽略这些语法错误,觉得你的结论还有点意思,愿意让你去修改重投。

我们投必得在帮助各位科研工作者润色论文语法的时候也跟他们交流过很多,被拒稿的原因五花八门,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下大家比较常见的拒稿原因,大家在准备稿件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这样可以缩短我们发表论文的周期。